1、精准扶贫十大工程
从2014年12月24日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获悉,为推动实施精准扶贫战略,2015年我国将实施精准扶贫十项工程:实施干部驻村帮扶、构树扶贫、职业教育培训、扶贫小额信贷、易地扶贫搬迁、电商扶贫、旅游扶贫、光伏扶贫、致富带头人创业培训、龙头企业带动。构树扶贫工程充分利用杂交构树生产能力强、生态效益好、适应面广的特点,推进产业化经营。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,促进贫困农户增收。
2、退耕还林政策
根据2014年国务院批复的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总体方案,安排山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广西、重庆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、陕西、甘肃等地于2015年实现退耕还林任务500万亩,“十三五”期间全国实现退耕还林、还草4240万亩。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不再区分生态林与经济林,在种植树种上尊重农民选择。
构树防风固沙、保持水土能力突出,能有效治理石漠化、荒漠化。构树根系发达,部分可形成根瘤菌,侧根系分布幅冠大,形成网络状,固土固沙性能很强,保护水土不易流失;易繁殖,种子自播和地下走根萌生新株的能力强,地上丛生植株形成良好的保护结构,抗风,减少风蚀和失土。
构树项目符合国家相关退耕还林、退耕还草政策,能够实现石漠化综合治理——封山育林、人工造林和人工种草养畜。发展构树产业,有利于构建环境友好型发展方式,使森林涵养水源能力和水土保持能力增强,减少泥石流、山体滑坡等生态灾害的发生频率,减轻水灾、旱灾的影响,进一步保障区域内的生态安全,有效遏制石漠化蔓延。
发展构树产业,促成“构树种植—构树经济林—构树饲料—生态养殖—肉类加工”的现代生态农业模式。构树种植效益显著,不与人畜争地,符合国家产业政策,是解决“三农”问题的有力举措。构树作为集生态性和经济性于一身的兼用型树种,在提升农民收入水平的同时,提高区域内植被覆盖率,有效保护生态环境,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,真正达成了农民增收、农业增产、政府增效、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。